关键原则


软件架构被描述为系统的组织,其中系统代表一组完成定义功能的组件。

建筑风格

架构风格,也称为架构模式,是一组塑造应用程序的原则。它从结构组织模式的角度定义了一个系统族的抽象框架。

建筑风格负责 -

  • 提供组件和连接器的词典以及如何组合它们的规则。

  • 通过为经常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来改进分区并允许重用设计。

  • 描述配置组件集合(具有明确定义的接口、可重用和可替换的模块)和连接器(模块之间的通信链路)的特定方法。

为基于计算机的系统构建的软件表现出多种架构风格之一。每种风格都描述了一个系统类别,其中包括 -

  • 执行系统所需功能的一组组件类型。

  • 一组连接器(子例程调用、远程过程调用、数据流和套接字),可实现不同组件之间的通信、协调和协作。

  • 语义约束定义了如何集成组件以形成系统。

  • 组件的拓扑布局表明它们运行时的相互关系。

通用建筑设计

下表列出了可以按其重点关注领域组织的架构风格 -

类别 建筑设计 描述
沟通 消息总线 规定了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通信通道接收和发送消息的软件系统的使用。
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定义使用契约和消息将功能作为服务公开和使用的应用程序。
部署 客户端服务器 将系统分为两个应用程序,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3 层或 N 层 将功能分成单独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位于物理上独立的计算机上的一层。
领域 领域驱动设计 专注于对业务域进行建模并基于业务域内的实体定义业务对象。
结构 基于组件 将应用程序设计分解为可重用的功能或逻辑组件,这些组件公开定义良好的通信接口。
分层 将应用程序的关注点划分为堆叠组(层)。
面向对象 基于将应用程序或系统的职责划分为对象,每个对象包含与该对象相关的数据和Behave。

建筑类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四种类型的架构,这些架构统称为企业架构

  • 业务架构- 定义企业内的业务、治理、组织和关键业务流程的策略,并重点关注业务流程的分析和设计。

  • 应用程序(软件)架构- 充当各个应用程序系统、它们的交互以及它们与组织业务流程的关系的蓝图。

  • 信息架构- 定义逻辑和物理数据资产以及数据管理资源。

  • 信息技术 (IT) 架构- 定义构成组织整体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建块。

架构设计流程

架构设计过程的重点是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组件及其交互,以满足功能和非功能需求。软件架构设计的关键输入是 -

  • 分析任务产生的需求。

  • 硬件架构(软件架构师又向系统架构师提供需求,系统架构师配置硬件架构)。

架构设计过程的结果或输出是架构描述。基本架构设计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 -

了解问题

  •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它会影响后续设计的质量。

  • 如果没有清楚地了解问题,就不可能创建有效的解决方案。

  • 许多软件项目和产品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它们实际上没有解决有效的业务问题或没有可识别的投资回报(ROI)。

确定设计元素及其关系

  • 在此阶段,构建用于定义系统边界和上下文的基线。

  • 根据功能需求将系统分解为其主要组件。可以使用设计结构矩阵 (DSM) 对分解进行建模,该矩阵显示设计元素之间的依赖关系,而无需指定元素的粒度。

  • 在此步骤中,架构的第一次验证是通过描述多个系统实例来完成的,此步骤称为基于功能的架构设计。

评估架构设计

  • 每个质量属性都会给出一个估计值,以便收集定性测量或定量数据,对设计进行评估。

  • 它涉及评估架构是否符合架构质量属性要求。

  • 如果所有估计的质量属性都符合要求的标准,则架构设计过程就完成了。

  • 如果没有,则进入软件架构设计的第三阶段:架构转型。如果观察到的质量属性不满足其要求,则必须创建新的设计。

转变架构设计

  • 此步骤是在评估架构设计后执行的。必须更改架构设计,直到完全满足质量属性要求。

  • 它涉及选择设计解决方案以提高质量属性,同时保留域功能。

  • 通过应用设计运算符、样式或模式来转换设计。改造时,采用现有设计,应用分解、复制、压缩、抽象、资源共享等设计算子。

  • 再次评估设计,如有必要,相同的过程会重复多次,甚至递归执行。

  • 转换(即质量属性优化解决方案)通常会改善一种或某些质量属性,同时对其他质量属性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架构原则

以下是设计架构时要考虑的关键原则 -

构建变革而不是构建基业长青

考虑应用程序可能需要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以应对新的需求和挑战,并建立灵活性来支持这一点。

降低风险和模型进行分析

使用设计工具、可视化、建模系统(例如 UML)来捕获需求和设计决策。还可以分析影响。不要将模型形式化到抑制轻松迭代和调整设计的能力的程度。

使用模型和可视化作为沟通和协作工具

设计、决策和设计的持续变更的有效沟通对于良好的架构至关重要。使用架构的模型、视图和其他可视化效果与所有利益相关者有效地沟通和共享设计。这使得能够快速传达设计变更。

识别并了解关键的工程决策以及最常犯错误的领域。投资于第一次就做出正确的关键决策,以使设计更加灵活,并且不太可能因变化而被破坏。

使用增量和迭代方法

从基线架构开始,然后通过迭代测试改进候选架构以改进架构。通过多次迭代向设计添加细节,以获得整体或正确的图片,然后专注于细节。

主要设计原则

以下是最小化成本、维护要求以及最大化架构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时要考虑的设计原则 -

关注点分离

将系统的组件划分为特定的功能,以便组件功能之间不存在重叠。这将提供高内聚和低耦合。这种方法避免了系统组件之间的相互依赖,有助于轻松维护系统。

单一责任原则

系统的每个模块都应该有一个特定的职责,这有助于用户清楚地了解系统。它还应该有助于该组件与其他组件的集成。

最少知识原则

任何组件或对象都不应该了解其他组件的内部细节。这种方法避免了相互依赖并有助于可维护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前期大型设计

如果应用程序的要求不清楚,请尽量减少前期的大型设计。如果有可能修改需求,那么就避免对整个系统进行大型设计。

不要重复功能

不重复功能指定组件的功能不应重复,因此一段代码应仅在一个组件中实现。应用程序中的功能重复可能会导致难以实施更改、降低清晰度并引入潜在的不一致。

在重用功能时更喜欢组合而不是继承

继承在子类和父类之间创建了依赖关系,因此它阻止了子类的自由使用。相反,组合提供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并减少了继承层次结构。

识别组件并将它们分组到逻辑层中

系统中满足要求所需的身份组件和关注领域。然后将这些相关组件分组在一个逻辑层中,这将有助于用户在较高层次上理解系统的结构。避免在同一层中混合不同类型关注点的组件。

定义层间通信协议

了解组件如何相互通信,这需要全面了解部署场景和生产环境。

定义图层的数据格式

各个组件将通过数据格式相互交互。不要混合数据格式,以便应用程序易于实现、扩展和维护。尽量保持同一层的数据格式相同,以便各个组件在相互通信时不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解码。它减少了处理开销。

系统服务组件应该是抽象的

与安全、通信或系统服务(例如日志记录、分析和配置)相关的代码应抽象在单独的组件中。不要将此代码与业务逻辑混合,因为它很容易扩展设计和维护它。

设计异常及异常处理机制

提前定义异常可以帮助组件以优雅的方式管理错误或不需要的情况。整个系统的异常管理将是相同的。

命名约定

应提前定义命名约定。它们提供了一致的模型,帮助用户轻松理解系统。团队成员更容易验证其他人编写的代码,因此会提高可维护性。